历史文化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徽风徽韵 > 历史文化
琅琊酥糖的历史文化底蕴
2011年08月26日 作者:admin 点击:

琅琊酥糖的历史文化底蕴(图1)

琅琊酥糖2008年成为滁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制作工艺)。我们在该项目普查过程中,不仅使尘封已久的手工生产技艺重放光华,而且深深触摸到她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揭开这一传统食品的神秘面纱,散发出比酥糖还要香淳清甜的爱情故事和才女遗韵,犹如一幅历史画卷呈现在眼前,让人感到秀色可餐,这是和琅琊酥糖手工制作工艺相伴而来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琅琊酥糖又称董糖,系滁州传统名特优糕点。董者,董小宛也,因其仰幕李白,故名白,字小宛,又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士,系明末清初金陵一著名艺女。她少年聪慧,通诗文,善书画,针神曲圣,食谱茶经,莫不精晓。因幼年家贫,15岁时沦落风尘。八十年代笔者去南京观看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李白》,恰逢江苏书画展上有董小宛绘出的《彩蝶图》,有幸目睹,让人过目难忘,为世人称道。据说这幅美轮美奂的《彩蝶图》现仍珍藏于无锡市博物馆,为绝世珍品。董小宛除了绘画,还擅长昆曲,因演唱时声色俱佳名震金陵,被明代著名散文家张岱写入散文名篇《陶阉梦忆》一书。董小宛在她浪迹秦淮河畔的岁月里,还编就记述古代才女事迹的《奁艳》一书,在秦淮乐籍中被誉为《奇女》并与马湘兰、李香君、柳如是、顾眉生、卞玉京、寇白门、陈园园齐名,为秦淮八艳之一。

董糖的来历,缘于她结识了如皋才子冒襄(字辟疆)。那是明崇祯十二年即公元1639年,这位冒公子因应试来到金陵与董小宛不期而遇,见董小宛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玉色,神韵天然,不禁止为之倾倒,而在董小宛的眼中,冒襄少年英俊,又出口成章,才华横溢,也倾刻之中坠入爱河。三年之后由江南文坛盟主钱谦益以三千银子赎得小宛其身,董、冒二人结为秦晋。董小宛在生活中还擅长烹饪,巧手能做各式糖果糕点。冒襄婚后不久,不幸身染重疾,不思饮食。小宛知道冒襄喜食甜食,便亲手做了云片糕端午粽中秋月饼之类送于冒襄,都不能使冒襄胃口大开,小宛心急如焚,彻夜难眠,小宛并没因此却步,而是煞费苦心,独出心裁的以芝麻、白糖、炒面、糖稀和香油等为原料制作一种特殊的方块酥糖伺奉夫君,冒襄食其糖后,不仅吃起来酥脆香甜,非常可口,而且开胃养身,滋补心骨,连病也渐渐好了起来,竟不日痊愈。从此小宛常做此糖奉上,天长日久流传开来,为众人所知晓,也遂称此糖为董糖。当时的《崇川咫闻录》记载:董糖,系冒巢民(冒襄之号)妄董小宛所造。自古红颜多薄命,董小宛和冒襄两人甜蜜共处没有多少时日,明朝灭亡,她们只好结伴南逃,颠沛流离,苦不堪言,明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27岁的董小宛因肺病复发不治,猝然离世。

我们在考证中查明,董小宛死后,董氏族人在滚滚烽烟中也四处逃散,为求生计,他们在各自落脚之所,依据董小宛的配方,制作董糖应市,不久南京有了秦邮董糖,扬州有了灌香董糖,如皋有了水明楼董糖,而流落滁州的董氏族人制作了滁州董糖。现位于滁城南桥的原滁县食品厂旧址就是董氏后裔的作坊,最早的师傅也姓董。这是后来成为名噪一时的琅琊酥糖的来源,而其源头正是明朝才女董小宛。在琅琊酥糖手工制作工艺的探查中,我们重温到了这段历史,在手工石磨碾轧芝麻的吱吱声中,我们又仿佛听到了董小宛守护夫君床侧的温情软语;在手工挑起的饴糖晶荧回光中又仿佛看到董小宛化爱于甜蜜,凝情于美味辛勤劳作时的倩影;在小小酥糖三弯、四绕、七折的包装中裹藏着将近四百年的爱情传说和才女遗韵,让人不禁为这位才女的可亲,可敬和可叹所感动,也为祖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所折服。董糖落根滁县以后,手工制作工艺丰富发展,日臻完善,民国初年除了董氏后人生产的董糖外,滁城又出现了几家老字号作坊,如志书有记载的章三益卞源昌曹恒兴杨源茂等都是生产董糖的名店且多为前店后坊的格局现做现卖,产品供不应求。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地方国营滁县食品厂,当时以年产9.5万公斤的董糖投放市场仍不能满足需要,董糖已成为滁州糕点生产的支柱产业,而且又以滁州特色名扬大江南北。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联系电话:025-87716595
  • 网 址:www.njhuishang.com
  • 联系地址:南京江宁绿地之窗南广场B1栋徽商大厦1507室
在线留言 Online Message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njhuishang

Copyright © 2010-2023 南京安徽商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腾航网络

网站地图